口述历史导读----神奇的九寨沟(上)

口述历史导读

  神奇的九寨沟

  九寨沟,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藏族同胞在这里过着简单自足的生活,鲜有外人打扰,那时的九寨沟,宛如一个世外桃源。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林业勘探人员的进入,九寨沟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宛如童话般的美景同时展现在世人面前。九寨沟的资源应该如何开发利用?经济发展与自然资源的保护如何找到平衡点?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可谓跌宕起伏、峰回路转。

  神奇的九寨

  脚本大纲

  背景:

  九寨沟,因沟内有九个藏族村寨而得名,在一段漫长的历史时期内,藏族同胞在这里过着简单自足的生活,鲜有外人打扰,那时的九寨沟,宛如一个世外桃源。随着上世纪五十年代林业勘探人员的进入,九寨沟丰富的森林资源和宛如童话般的美景同时展现在世人面前,九寨沟的资源应该如何开发利用?国家经济的发展和自然资源的保护,如何找到平衡点?近半个世纪的历史进程,可谓跌宕起伏、峰回路转。

  正文:在民国初年编撰的《南坪县志》中,记载有“羊峒番部内,海狭长数里,水光深翠,倒映林岗……”这是关于九寨沟较早的文字记载。2008年,通过对阿梢脑遗址的考古发掘,证明九寨沟有人居住的历史可以上溯至距今2000年左右的汉代 。世代居住在九寨沟的藏族居民,过着半农半牧、简单自足的生活,信仰藏区的原始宗教——苯波教。

  泽旺秀:九寨沟的藏族信仰苯波教,苯波教呢,有苯波教的一些规则(山神水神,还有地神,任何人不能随意动水、动山,随便砍树 ) 。

  正文:正是沟内藏族原住民的原始自然保护,九寨沟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都基本保持着生态平衡,人与自然和谐共存。而这一平衡在上世纪五十年代被打破:国家林业部勘测人员进入九寨沟,对九寨沟内的森林植被进行了评估,评估结果是:九寨沟内的森林储备总量为400万立方米,可供开采的面积为59340公顷 。

  泽仁珠:最初国家考虑的是为国家提供木材,建立林场采伐,这是在六十年代中到七十年代末的时期。

  正文:1966年,南坪县林业局先后在九寨沟内设置124和126两个林场实施木材采伐,一开始便受到沟内原住民的阻挡,双方还发生了不少摩擦。

  泽旺秀: 一个大的摩擦呢,就是我们九寨沟的群众全部到124林场去,把他们的工具、油锯、马锯,还有一辆大拖拉机和一辆小拖拉机,全部都收了,南坪县人民政府就调解,后来,我们保留下来了树正寨的前山后山,还有则查哇寨的前山后山。

  正文:1968年,文化大革命波及到了九寨沟,林场的大部分工人放下工具,投入到轰轰烈烈的运动中去,木材采伐量不到之前的三分之一。在1970年前后,九寨沟仿佛又回到最初的宁静。当时在南坪县工作的邓一,和中国科学院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印开蒲,因工作原因,先后来到九寨沟。

  邓一: 我被奉派到南坪县的九寨沟去清理财务。就看到了九寨沟的海子和森林,十月份的彩林让人看到非常震撼,但是不能说,因为那个时候啊,所有的风景园林和风花雪月,都是属于资产阶级的那种腐朽意识,一律属于扫荡之列。

  印开蒲:因为当时我们是在开展四川薯芋植物资源调查,到了那儿后,我就看到石灰岩的钙华像龙背一样在海水里面和蔚蓝色的池子里面延伸,我看到像龙一样。然后呢,又有几棵高大的冷杉和云杉树倒在那个海子里面,当时看到后,确实被迷恋了,我在那里耍了很久,那是我第一次到九寨沟,所以印象特别深刻。当时我心头想如果能够把这个保护下来,因为那个时候我们是搞植物的,搞植物的多少还是对自然保护有点情节,我们说把它保护下来,但是那个时候那个年代,根本不敢提有这种想法。

正文:那个时代,连看见美的东西都不能表达出来,更何况谈及保护了。如果说邓一和印开蒲初到九寨沟看到的是美景,那么在70年代中后期,他们又先后两次来到这里,看到的则是另一番景象。

  印开蒲:当时中央一些领导人看到(文化大革命)长期这样下去,国民经济遭受那么大的重创,老百姓这样下去的话,可以说国家就已经受到重大的损失了,在这种情况下就提出来,在抓革命的同时,必须要促生产。

  邓一: 九寨沟两个林场已经恢复了生产,正是为了还文革期间的贷款,拼命的采伐木材。

  印开蒲:砍得一塌糊涂了,那个时候就已经砍到长海了,站在长海上你看到右手边的整个山坡上的树已经开始砍了,我看到那个大树一下就倒下来,很多树子不断地倒下来,当时觉得太可惜了。

  邓一:两边的青山集材的那个集材道,不但是没有树木,连草和土都是刮下来的,一槽一槽的,伤,我觉得是像人体上带血的伤痕,而且则查哇那条沟,沟里没有水了,成了一个干沟,干涸了,季节海的海子里面没有水了,成了一个泥石流的冲击滩。

  正文: 森林砍伐后的直接后果就是无法涵养水源,九寨沟的海子开始枯竭,另一方面,泥石流等地质灾害频发,给当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重大的安全隐患。

  泽旺秀:全部是泥石流白荒荒的,下面的路也断了。

  泽仁珠:很多地方水土保持得不好,有很多的冲沟和集材沟,这样形成了泥石流,这对整个九寨沟里面的平地来说是很大的威胁,特别是对这个海子威胁更大。

  正文:这时已经到了文化大革命的后期,对思想和言论的禁锢开始有些松动,一些有识之士和官员开始发起了保护九寨沟的呼吁。1978年中国林业科学院院长吴仲伦高度赞扬九寨沟,并向四川省林业厅和国家林业部的领导提出建议保护九寨,国家林业部保护司司长卿建华也向上级提出建立自然保护区,新华社记者贺晓琳还写了内参反应九寨沟砍伐情况,都无果而终。印开蒲在第三次从九寨沟回成都后,以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的名义写了建议将九寨沟划为保护区的报告,准备最终递交到国务院,这份报告刚一起草好,便受到来自四川省林业局的阻力。

  印开蒲: 当时的造林处处长王处长,就不是很支持,他说我们四川省,国家林业局、国家计委下的任务是三百万立方米(全省)。他说少一立方米都不行,当时国家虽然只下三百万立方米,实际上真正被砍伐的可能要达到八百万至一千万立方米,因为省、州、县里面都有任务,压力很大啊,那么多人要吃饭啊。

  苏友生:我觉得呢,还是要历史的看问题。当时八十年代,懂不起什么景区不景区,肚子都没吃饱,要一天想怎么把肚子吃饱,国家不砍木头(怎么办),当时全国需要,三线建设需要,国家那么穷就要砍。

  正文: 当时的中国,三线建设需要的木材量非常大,九寨沟的木材主要通过火车运往新疆等地。南坪县财政收入的75%都来自木材。

  邓一: 县财政局长自己说,南坪县的财政,叫木棒锤财政,我们大家吃的饭,都是吃的木棒锤的饭。

  田树昌:当时五花海因为周围的树木被砍了,里面没什么水,干枯了,我们就感到很心痛,跟林场的工人座谈,他们也觉得很可惜,但是他们有采伐任务,必须要砍树。

  邓一: 要在九寨沟再成立一个林场,再上一千多人,同时已经陆续的正在调集了大批的进口的、大的运材车。

  田树昌:我就跟邓一商量,干脆我们写一篇稿子呼吁一下。

  邓一:当时邮寄的范围很广,华国锋,叶剑英,林业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新华社,四川省委、省政府,林业厅和四川日报等处都在(投递),广为散发。

  正文:印开蒲把报告几经周折最后还是交到了国务院副总理方毅的手中,得到的批复是:请四川省林业局和中国科学院成都生物所共同商量具体保护的措施。由邓一和田树昌共同撰写的紧急呼吁《赶快抢救九寨沟风景区》,引起了四川省委的重视,许孟侠书记作出批示:请阿坝州委和省林业局了解后,采取措施保护。

  然而九寨沟的采伐仍然在继续,三线建设是国家重大战略,没有国务院、国家林业部正式下文,四川省林业局也无法让提供战略物资的生产停下来。1978年,国家林业部保护司司长卿建华终于寻觅到一个契机向国务院再次申请在九寨沟建立自然保护区。70年代末,西部大熊猫栖息地的箭竹大面积开花,导致一百多只大熊猫因饥饿而死 。

  卿建华:所以当时我们觉得这个事情非常重要,就专门为大熊猫的问题,于1978年给国务院写了一份报告,对它的保护、它的驯养繁殖专门写了报告,在这个报告里面,我们就明确提出来,要把四川的九寨沟划为自然保护区。

  胡铁卿:从1972年开始,就是我们国家送了美国来访的总统尼克松一对大熊猫以后,紧接着送给日本、送给法国、 送给德国,当时实际上掀起了中国的熊猫外交。所以呢,当时如果要说到大熊猫这个问题呢,显然是比较能够受到重视的。

  正文: 国务院接到这份报告,在征求相关部门和有关专家的意见以后,于1978年12月15日下发了在南坪九寨沟设立保护区的国发(1978)256号文件:停止其区域内的一切森林砍伐,禁止一切经营性生产活动。沟内两个林场陆续搬出,社会各界的呼吁终于有了成效。

 1979年,九寨沟自然保护区管理所成立,王友州任第一任所长。

  1982年,国务院公布了第一批39个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九寨沟榜上有名。

  1983年底,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正式成立,邓一任第一任局长。

  这是80年代初红遍大江南北的一部电影,拍摄外景地就在九寨沟,人们第一次从大屏幕上看到九寨沟如画的风景。也从那时开始,九寨沟声名鹊起,但旅途的艰辛和景区内软硬件设施的缺乏,让游客们的旅程不无遗憾。

  李志正:那个时候来回,光路上就要四天时间,前面是个客车,后面一个车带一些罐头和熟食。当时客人最反感的就是厕所——旱厕,但是又对这个景色很感兴趣,在别的地方没有看到过,又想去看,就成矛盾状态。

  正文:九寨沟于1984年正式开放旅游,管理局急需应对和处理两方面关系,一是与自然的关系,二是与沟内原住民的关系。

  邓一:第一个就是保护森林。其中最重要的是护林防火,在采后集地营造新的植被和森林;第二个是保护水体。就是治理泥石流,每年至少有两到三次,每次一来海子全部昏黑,而且从镜海以下,主要的景观,包括诺日朗下面,树正群海以下,全部是乌黑的水,治理起来少则七天多则半月。

  泽仁珠:我们总共花了六七年的时间,治了十三条沟,这十三条沟呢,总的治理要求是按五十年一遇,这样子来设计的。

  正文:九寨沟内的藏族居民,是风景区不可缺少的人文景观,管理局成立伊始,便致力于引导原住民参与旅游经营和管理。但地处偏远的九寨沟, 原住民的思想意识在当时仍相对落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