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3日,第五届世界生物圈大会“空间技术赋能生物圈保护区可持续发展”边会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举办。此次边会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MAB)秘书处、可持续发展大数据国际研究中心和国际数字地球学会共同主办。中国科学院院士、HIST主任郭华东、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处世界生物圈保护区网络及能力建设处处长汉斯·图尔斯特鲁普出席开幕式并致辞。

       会议期间,中国科学院院士、HIST主任郭华东作主旨演讲,介绍了如何利用空间技术保护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会议发布了《非洲濒危世界自然遗产地遥感监测与分析报告》。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与生物圈计划秘书处、中华人民共和国人与生物圈国家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世界自然保护联盟世界遗产部、HIST科学委员会的领导、专家分别作专题报告。

       作为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代表,九寨沟管理局以“空间技术在九寨沟世界生物圈保护区中的应用与实践”为题目作专题报告,介绍了利用空间信息技术构建高精度数字模型的实践,及其在灾害预警、植被与水体环境监测评估等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其他生物圈保护区可持续发展提供借鉴经验。

       九寨沟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长期进行密切合作。通过综合处理雷达扫描数据与无人机航测影像,完成几何建模与纹理图像融合,构建出21个核心点位的高精度数字模型,覆盖数据总面积达54平方公里。利用空间信息技术快速、安全、高效地获取滑坡、崩塌等灾害动态变化信息,为及时识别潜在地质隐患、精细化风险管理、实施有针对性防灾减灾措施提供了科学依据。在2017年九寨沟地震后,根据多时相监测及解译分析,在科学实施生态恢复的背景下,九寨沟植被覆盖率由震后的79.64%提升至82.12%,全域植被覆盖结构整体改善,稳定性不断提升;地震中溃坝决堤的火花海通过近自然修复后坝体稳定,上游来水充足、水体清澈,恢复昔日美丽,其他主要湖泊的水体面积基本恢复至震前水平。

       今后,九寨沟将持续开展“空-地”一体化的综合监测与评估,深度融合空天技术于保护管理实践,实现生态监测精准化、灾害预警智能化、管理决策科学化和公众服务沉浸化。通过持续加强与HIST总部的交流合作,助力落实即将通过的《2026—2035年人与生物圈战略与行动计划》。

主管 | 九寨沟风景名胜区管理局

主办 | 九寨沟管理局旅游营销处

主编 | 李成香

责编 | 雷裕琴

图文 | 科研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