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8日,作为“2023川渝黔云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活动”的重要内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自然与文化遗产空间技术中心(HIST)在九寨沟召开“世界遗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4位世界遗产领域的著名院士、专家和5家世界遗产管理机构围绕主题进行了精彩的研讨和分享。

       学术研讨环节由HIST副主任付碧宏研究员主持。首先由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德仁报告“让世界遗产在数字空间中永生——以‘一带一路’为例”,主题是如何运用新技术重建文化遗产,让文化遗产在数字空间中永生。李德仁院士指出:全球文化遗产分布广泛,生存环境受到全球变化和人类活动的严重威胁。文化遗产不能永生,也不能再生。但利用现代测绘、遥感、空间信息技术和虚拟现实、增强现实等技术,建立数字文化遗产档案,支持数字考古、艺术陈展、保护监测、交流传播和数字创业,可以使文化遗产在数字空间永生。贵州师范大学教授、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肖时珍老师以《<世界遗产背景下的影响评价指南和工具包>解读》为题做报告。世界遗产地及周边的建设项目的影响评价是世界遗产地非常关注的议题。肖时珍教授分享了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国际文物保护与修复研究中心(ICCROM)、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ICOMOS)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在2022年联合发布的《世界遗产背景下的影响评价指南和工具包》内容,从影响评价的类型、所需遵循的原则、影响评价过程、世界遗产的专项影响评价等方面解读该指南,以期为世界遗产管理者、决策者、拟建项目提议方、社区和其他相关人员提供一条既保护世界遗产地、又可以实现高质量且适宜的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路径。

       四川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四川大学自然博物馆馆长冉江洪教授以《野生动物调查监测技术及在自然遗产保护中的应用》为题做报告。冉江洪教授长期从事大熊猫、雉类等珍稀濒危动物的生态与保护研究。他认为野生动物资源是珍贵的自然遗产。开展野生动物调查监测工作,可以了解自然遗产地突出普遍价值的现状及变化情况,为自然遗产地的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报告介绍了野生动物调查监测的传统技术和新技术,以及红外相机技术、粪便DNA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等在大熊猫世界遗产地、贡嘎山遗产地的研究和应用。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副教授、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庄优波以“世界自然遗产地社区可持续发展”作报告。社区可持续发展是世界自然遗产地保护管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庄优波副教授从世界自然遗产地与社区的关系演变、我国自然遗产地社区可持续发展概况、14处自然遗产和4处混合遗产社区发展状况评估、我国国家公园社区可持续发展进展分析、以及我国自然遗产地社区可持续发展如何借鉴国家公园经验等4个方面报告,对社区可持续发展提出了生态补偿、产业转型、特许经营、入口社区建设、社区共管等建议。

       经验交流环节由国家林草局世界遗产专家委员会副秘书长刘保党主持,邀请了武夷山旅游服务中心,以及川渝黔云的4家管理机构代表分享经验。武夷山旅游服务中心党委书记、主任杨一鸣以“牢记嘱托,在世界遗产保护传承中践行生态文明理念”为题做分享。他从推动保护立法体系建设、全面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加强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等三个方面分享了保护经验,并提出旅游产品创新、绿色产业升级和景区与村镇融合发展等发展经验。澄江化石地世界自然遗产管理委员会党组书记、常务副主任金宏森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澄江化石地保护和利用”为题做分享,分享了“保护第一、治理为要、科学规划、绿色发展”的管理原则,以及管委会“看山人、讲解员、经纪人”的角色,倾情守护遗产地,不断推动世界自然遗产永续利用。梵净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资源科主任石磊以“梵净山世界自然遗产保护管理工作情况汇报”为题做分享。分享了资源保护、科研监测、宣传教育和社区共管共建等工作经验。重庆武隆世界自然遗产保护中心副主任刘强以“武隆-世界遗产资源保护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题做分享。提出生态旅游是世界遗产可持续发展的“最优解”,认为通过生态旅游促使遗产资源转化为产业资源,共同推动世界遗产地保护管理的可持续协调发展。九寨沟世界遗产管理局赵德猛局长介绍了九寨沟的发展历程:多年来,九寨沟始终坚持“保护促发展,发展促保护”,不仅守护了绿水青山,从一个资源破坏型的林场转变为生态友好型的保护地;而且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有效转化,从一条鲜为人知的偏远山沟蝶变为享誉四海的旅游胜地。2017年“8.8”九寨沟7.0级地震后,更是探索了世界遗产抢救修复、保护恢复新模式,凤凰涅槃而更加神奇美丽。

       学术研讨和经验交流由线上线下超3万人次观看。

文:何茂、王燕